顶部右侧
顶部左侧
当前位置:首页 > 高中语文 > 正文

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,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

bsmseo 发布于2024-08-07 12:55:00 高中语文 18 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蜀道难考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蜀道难的风骨分析?
  2. 蜀道难什么时候学的课文?
  3. 高中必修三语文,必背篇目清单?

蜀道难的风骨分析?

《蜀道难》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。全诗二百九十四字,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,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,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。

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,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,无论是山之高,水之急,河山之改观,林木之荒寂,连峰绝壁之险,皆有逼人之势,其气象之宏伟,其境界之阔大,确非他人可及。

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:“笔势纵横,如虬飞蠖动,起雷霆于指顾之间。”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《语文(必修三)》第四课。

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,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对《蜀道难》的写作背景,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,主要有四种说法:甲、此诗系为房琯、杜甫二人担忧,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,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;

乙、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,劝喻他归返长安,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,丙、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,不听朝廷节制:丁,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,并无寓意。

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,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《河岳英灵集》,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(753年),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《河岳英灵集》编成之前。

而那时,安史之乱尚未发生,唐玄宗安居长安,房(琯)、杜甫也都还未入川,所以,甲、乙两说显然错误。

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,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,也缺乏依据。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。相对而言,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,接近于作品实际。

一般认为,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(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)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,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,早日回归长安,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。

蜀道难什么时候学的课文?

高一上册。

《蜀道难》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。全诗二百九十四字,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,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,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。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,无论是山之高,水之急,河山之改观,林木之荒寂,连峰绝壁之险,皆有逼人之势,其气象之宏伟,其境界之阔大,确非他人可及。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:“笔势纵横,如虬飞蠖动,起雷霆于指顾之间。”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《语文(必修三)》第四课。

高一上册。

《蜀道难》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。全诗二百九十四字,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,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,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。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,无论是山之高,水之急,河山之改观,林木之荒寂,连峰绝壁之险,皆有逼人之势,其气象之宏伟,其境界之阔大,确非他人可及。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:“笔势纵横,如虬飞蠖动,起雷霆于指顾之间。”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《语文(必修三)》第四课。

高中必修三语文,必背篇目清单?

高中语文必修三古诗及背诵要求

1、蜀道难(背诵全文)——李白

2、秋兴八首(其一)(背诵全文)——杜甫

3、咏怀古迹(其三)(背诵全文)——杜甫

4、登高(背诵全文)——杜 甫

5、琵琶行(背诵全文)——白居易

6、寡人之于国也(背诵全文)——《孟子》

7、过秦论(背诵最后三段)—— 贾谊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考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ivgjtz.cn/post/105596.html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最近发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