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右侧
顶部左侧
当前位置:首页 > 高中语文 > 正文

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,高中语文必修文学常识归纳

bsmseo 发布于2024-09-20 16:29:43 高中语文 21 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讲了什么主要内容用三个字概括?

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讲了什么主要内容用三个字概括?

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。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,屡次战胜齐、魏等国,为赵国立了大功。长平之战时,坚壁固守三年。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,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,遭致惨败。燕国乘机攻赵。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,战胜燕军。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,任相国。赵悼襄王时,廉颇不得志,投奔魏国。魏国不太信任,一直不重用。又奔楚,任楚将。最后老死在楚国。

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,高中语文必修文学常识归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蔺相如,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。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——楚国和氏璧,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“和氏璧”,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,与秦王当庭力争,完璧归赵。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。公元前279年,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(今河南渑池西)与秦王相会,使赵王未受辱于秦,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,地位在廉颇之上,廉颇愤愤不平,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,对廉颇容忍谦让。使廉颇愧悟,负荆请罪,二人成为至交。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

《将相和》,主要内容讲述了蔺相如和蔺相如的故事。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,不辱使命,完璧归赵,所以被封了上大夫;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,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。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,封蔺相如为上卿。

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,高中语文必修文学常识归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,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,对此心中很是不服,所以屡次对人说:“以后让我见了他,必定会羞辱他。”

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局为重,请病***不上朝,尽量不与他相见。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局为重,向蔺相如负荆请罪。之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。

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,高中语文必修文学常识归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《将相和》一文可以用三个字概括,那就是将、相、和。

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,这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、渑池相会、负荆请罪。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又存在着因果关系,第一第二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因,而第三个故事则是第一第二个故事的果,而故事发展后的结局是廉颇和蔺相如和好,所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将相和。

本课是根据司马迁《史记》中的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改写的。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,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,通过对“完璧归赵”“渑池之会”“负荆请罪”三个小故事的记述,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;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、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、顾大局、识大体的政治远见,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,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。

将相和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、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故事。完璧归赵的主要内容是蔺相如从秦王手中守护赵国国宝“和氏璧”;渑池之会的主要内容是蔺相如在渑池酒宴上不畏强权,拼死捍卫赵国尊严;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是廉颇得知自己错怪蔺相如,负荆前去蔺相如门前请罪,两人冰释前嫌。

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将、相、和。

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,这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、渑池相会、负荆请罪。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又存在着因果关系,第一第二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因,而第三个故事则是第一第二个故事的果,而故事发展后的结局是廉颇和蔺相如和好,所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将相和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六文学常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ivgjtz.cn/post/116909.html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最近发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