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右侧
顶部左侧
当前位置:首页 > 高中语文 > 正文

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,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有哪些

bsmseo 发布于2024-06-02 11:41:57 高中语文 29 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中的三个典故分别是?
  2. 精卫填海,女娲补天,夸父追日这三则神话故事,你受到什么启发?
  3.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?
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中的三个典故分别是?

1.人杰:人中的豪杰。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、萧何、韩信是"人杰"。

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,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 鬼雄:鬼中的英雄。屈原《国殇》:"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

"3. 项羽(公元前232-前202):秦末下相(今江苏宿迁)人。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,自立为西楚霸王。后被刘邦打败,突围至乌江(在今安徽和县),自刎而死。

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,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精卫填海,女娲补天,夸父追日这三则神话故事,你受到什么启发?

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来塑造人物形象,人物被赋予神通广大的能力,从而表现了人们执着追求,敢于向自然挑战 精卫填海,女娲补天,夸父追日这三则神话故事,让我们受到了(执着追求,敢于向自然挑战)的启发。

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?

1931年2月28日,南京***与两广势力发生对立,蒋某人悍然下令将GMD元老胡汉民软禁在南京汤山,以使“西南派”群龙无首。对方不甘示弱,旋派特使携26万元巨款赶赴上海,联络号称“民国第一杀手”的王亚樵,请求其杀蒋救胡,隔壁老王早看蒋某人不顺眼,遂欣然应诺。

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,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(戴笠)

王亚樵随即派出两路杀手分赴南京和庐山,其中在庐山的山路上最为惊险,杀手陈成(不是诚啊)路遇蒋某人一行,随即掏枪就射,由于过分紧张而没了准头,最终被卫士乱枪击毙。7月23日下午,王亚樵本着“倒蒋必先去宋,乱其经济组织”的原则,亲率刺客埋伏于上海北站,狙杀财政部长宋子文。

也是国舅爷命大,刺客们把穿得更加笔挺的秘书唐腴庐当成正主当场干掉,而宋子文却死里逃生。吓得够呛。连续的刺蒋刺宋,让蒋某人大为光火,先是开出了陆军中将的地位收买,人家没搭理他,又派军警缉拿,结果王亚樵神出鬼没,还是未能成功,但是通缉一直进行。

(宋子文)

1935年11月1日,参加GMD六中全会的代表会后在礼堂前合影,本来蒋某人应该下楼出席,但是他发现现场人员杂乱,鬼使神差没有下去。王亚樵派出的刺客孙凤鸣化妆成为记者,蹿出来对着汪精卫就是三枪,毕竟当时汪逆还不是汉奸,而是名义上的二号人物,虽然侥幸没死(还不如那会挂了呢),也引发與情汹汹,皆认为是老蒋在清除异己。

对吖,要不为啥单单你老蒋不下楼参加合影呢?这下子老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,一时非常狼狈,气急败坏之余,召来复兴社特务处长戴笠,严令限期破案。那么之前为何不用戴笠呢?因为这个特务处1932年才筹建开张,到1935年才刚刚有点模样。

(汪逆精卫)

戴笠立即组织人马顺着孙凤鸣这条线追查,当他确认是王亚樵在背后所指使时,登时一脑门子冷汗。倒不是怎么怕一个江湖人物,关键是王亚樵曾经对戴笠有恩,并且还曾经是戴笠的结拜兄弟,这可怎么下手?但是老蒋逼迫甚急,戴雨农思来想去,最终当然清楚自己的立场应该在哪边。

戴笠与王亚樵相识,还是早在投身黄埔之前,当时王亚樵帮助浙江军阀卢永祥除掉了政敌,卢督军一高兴,封其为“浙江别动队司令”,并且把湖州地界拨给王亚樵招兵买马。而最早一批前来投靠的,就有江山县人氏戴春风,被任命为别动队分队长,他是由王亚樵好友胡抱一引荐的。

(王亚樵)

王司令很是欣赏戴春风的才干,拨给他几十名新兵进行训练,还经常拉他喝酒谈天,感情日浓,可以说,在戴春风最落魄之际,王亚樵曾有收留提携之恩。不久,又一个浙江小学教师入伙,他的名字叫胡宗南,几个人混久了,再经胡抱一提议“义结金兰”,王亚樵年龄最长为大哥,戴春风当然也就是戴笠为小弟。

现在蒋总司令命令小弟去抓捕大哥,戴笠也必须表明立场了,于是率大批特务赶往上海,把水陆码头封锁的严严实实,然后开始搜捕王亚樵。结拜大哥自然有两下子,东躲***一个多月后,仍然逃出上海前往香港。戴笠闻报,再秘密前往香港动手,结果由于私带武器被港警发现关了三天,一肚子邪火。

王亚樵已知香港无法立足,遂再逃亡广西梧州,因为那是桂系的地盘,蒋系特务不敢公开活动。然而戴笠却对大哥穷追不舍,利用王亚樵死去的老部下之遗孀,以要钱为由诱骗王亚樵接头。王亚樵是个够义气的汉子,对死去的兄弟家人一向照顾,听闻遗孀有困难,便毫无戒备地答应了。

1936年10月20日下午3点,王亚樵如约前往梧州城内的一座二层小楼,与那位名叫余婉君的遗孀碰面,他大意到甚至没有带上两名贴身保镖,而是独自一人赴约。进得屋来,立遭埋伏的复兴社特务袭击,先被一把石灰蒙住了眼,在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被特务乱枪***,身中五弹一刀。

一代枭雄,江湖人称“九哥”的王亚樵,就这样死在曾经的结拜兄弟手中,戴笠接到报告,也是良久无言,这就是民国乱世,兄弟也会分分钟反目成仇。

(王亚樵和兄弟们)

历史上恩将仇报的例子简直汗牛充栋,但很少人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。单纯的仅仅是不懂感恩么?显然不完全符合逻辑。

农村常言“升米恩,斗米仇”。为什么给予得少,帮助得浅,却容易得到感恩?而帮助得重,给予的多,反而适得其反?这皆因为另一句俗语“大恩如大仇”。

唐肃宗至德年间,郑惠王李元懿曾孙、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,曾经在开封当县尉的时候,因为种种原因,曾经私下偷偷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囚徒

过了几年之后,李勉官运不济,客游河北,却在无意中偶然遇到了当年被自己放走的囚徒。这个囚徒已然是一个大丝绸商人,富甲一方。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,自然是不由分说地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,恨不能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拿与恩公分享。

但是越是如此,这个囚徒就越觉得自己的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报答恩公的活命恩情。于是私下里和结发妻子商量:“恩公曾经救过我的命,我该如何报答他?”

妻子说:“给他1000匹绢,是否能够报答他的救命之恩?”囚徒说:“这肯定不行,当初不是他救的是我的命,而我现在哪来如此身家?这绝对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。”

妻子又说:“那就两千匹绢?”两千匹绢的确不是小数了,足够买下当地小半座城了。囚徒仍然摇头:“还是不够,多少钱怕都不够,毕竟命能拿钱来衡量么?”

于是囚徒总觉得自己欠李勉的,无法偿还。心病就此种下。于是妻子说:“既然这样,不如将它杀掉吧!只有杀掉他,你的心结才能平,人死了,你就不复欠他了。”

囚犯思来想去,觉得此法可行。多亏他们夫妻说话时,家里的仆人无意听到了对话。惊吓之余悄悄向李勉密了告,李勉知道后,连夜出逃,最终才免于一死。

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,但是一个人的恩情大到无以偿还的时候,恩公就危险了,对方为了了却心结,又不是那种愿意舍弃性命报答的自私自利之人,后果往往都是“恩将仇报”。历史上屡见不鲜。

——炒米原创首发,欢迎关注或吐槽——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书中的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ivgjtz.cn/post/87953.html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最近发表
友情链接